浅析审计的起源与发展(上):文明星火
发布日期:2025-06-12 15:08:20 浏览量:307
前 言:
翻开公司年报,在财务数据前总有“会计师事务所”落款;查看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资金使用效率”的背后总伴随着审计部门的“体检”;日常中的扫码消费,电子账单的生成与核验也有现代审计的影子。这些看似寻常的经济场景中,“审计”从未缺席——它用数字之尺丈量公平,用规则准绳校准信任,在商业文明与社会治理的肌理中织就无形却坚韧的监督网络。如今,我们已习惯财报标准化、审计报告规范化,却常忽略这份习以为常是人类数千年里将“监督”从道德要求转化为制度体系的不断实践;审计的每一次跃迁,都与人类对“信任”、对“效率”的更高追求相关。这不仅是工具迭代史,更是权力制衡史、商业文明史。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文明的审计实践、关键节点的制度突破,来探索审计不变的“公正”内核及审计行业永葆鲜活的生长密码。
一、“审”字的起源和演变
“审”字最早见于大约商周时期的金文中。早期金文中的“审”字由上部的“宀”、中部的“米”和下部的“口”组成。其中,“米”是“釆(biàn)”的讹变,“釆”的本义是野兽的爪印,引申为辨别。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解释说:“宀,覆也。釆,别也,能包覆而深别之也。”很显然,上面的“宀(宝盖头)”,是全面深入的意思,下面的“釆”就是野兽的足迹,要辨别清楚这个足迹是什么野兽留下来的,就要全面深入地辨别、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口”内加了饰点变为“曰”,另一种是承续早期金文字形;小篆中,字形发生了较大变化,下部的“口”讹变为“田”,整体由上部的“宀”和下部的“番”组成。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与别的字区分,避免混淆。隶书承续篆文,中体“釆”形直其竖笔,变易作“米”形。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形成了现代的“审”字,中部的“米”又演变回了“釆”,让人不经感叹一句:历史真的是个轮回。在以此形态存在约2000年后,新中国成立的汉字简化运动将“審”化为“审”,现代汉语中的“审”字正式形成。而在西方,英文中的“auditing”(审计)一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拉丁语词根“audire”,意为“听”,审计的主要形式是“听证”,即审计人员通过听取口头报告账目来检查其准确性。这种做法在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文明中均有记录,主要用于监督公共财政的收支情况。12世纪后,古法语动词“auditer”(意为“听取、审查”)进入英语,成为中古英语中的 “auditen”。此时的“audit”不再局限于“听”,开始隐含“系统化检查”的含义,可能与教会或庄园的财务管理实践有关。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企业规模扩大,财务复杂性增加,审计逐渐成为独立职能并逐步演变为“auditing”(审计)一词。
无论是汉字中的“审”字还是英文中“auditing”一词,其演变史是中西方人民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佐证,也映衬着审计行业的发展和演变。
二、审计的起源:文明的曙光与萌芽
审计,可以追溯到对古代社会谋求稳定统治衍生出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需求。在古代,无论是公天下还是家天下,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团体财产,都需要一种机制来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这种监督机制便是审计的起源。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审计的萌芽阶段。随着夏王朝的建立,统治中开始出现初步的财政收支,最早具有审计性质的监督活动也随之产生。商朝时期,国家机构中出现了如师、公、司土、监等监管监察的官吏,这些官吏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方面进行监察,财经监察是其职能的一部分,但尚未形成明确的审计制度。《周礼》记载,西周设有“宰夫”一职,负责“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监督财政收支;另有九府出纳:天官冢宰下设“九府”(如太府、玉府等)管理国家财物,通过“月要”(月度报表)和“岁会”(年度汇总)进行定期对账。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审计的雏形。
在西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约公元前4100年-公元前2000年)城邦(如乌尔)已出现复杂财政管理,神庙和宫殿经济需要记录粮食、白银等物资的收支。他们利用泥板账簿记录交易并定期汇总(如《埃什嫩那法典》提及“仓库管理员需提交年度账目”),同一笔交易由两名官员分别记录,相互核对(类似复式记账法的萌芽)。古埃及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494年-前2345年)的官吏墓壁画中,已出现谷物称量、牲畜清点的场景,这被认为是西方早期审计活动的实证。
三、审计的演变:古代审计的具体实践
(一)中国的古代审计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国先后实施变法,分封制逐步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世袭制演变为官吏任免制。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各国开始实行“上计”制度。所谓“上计”,是指地方官本人或其派遣的官吏向君主或上级有关官员报告任期内辖区人户、田地、赋税、财物等方面的增减变动及相关情况,君主或有关官员对其进行审查考核和奖惩,是中国古代定期审计思想的突出表现。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计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全面系统化。秦以法立国,秦律中的《效律》是现存我国最早的有关审计的较完备立法,其规定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管理者若账实差异超5%,将面临“赀(zī)一甲”(罚没财物,约为基层官吏一年收入)的严惩(出自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汉承秦制,并有所调整,既重视“法治”,也重视德治,法律趋向儒家化。汉代上计、监察等方面审计法律颇为丰富,律、令等法律类型中已有不少规制审计的法条,尤其重视官吏政绩、绩效的考核和监督。此外,汉代还设立了丞相司直监督制度,由丞相司直负责对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魏晋南北朝时期,审计制度继续发展。这一时期,比部审计制度逐渐形成。比部作为专职的审计机构,开始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使财政财务终审置于司法系统之下。比部的职责是对中央各部门、地方、军镇等所有的收入、支出及物资等进行审计。
隋唐时期,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唐代比部隶属于尚书省刑部,其职责是对中央各部门、地方、军镇等所有的收入、支出及物资等进行审计,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专职、独立、常设又隶属于司法部门的审计机构。《唐律》中规定了勾检官(审计人员)的职责,《比部格》《比部式》和《勾账式》都是专门的审计法规,具体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必须遵守的工作程式。此外,隋唐时期的御史台已是独立完整的监察机构,财经上审计监督的职能大大加强。
宋朝是中国古代审计制度的成熟阶段。宋朝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审计”命名审计机构,加强了三司、户部、司农寺、太府寺等财政机构的专门审计。宋神宗时期,对审计体系进行了调整,恢复了比部及其职能,实现了财审分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名副其实的审计机构——“审计司”,负责专门审计太府寺内的财务出纳问题。南宋建炎元年,诸军诸司专勾司为避宋高宗赵构讳改名为审计院,成为中国古代审计史上首个国家层面上专门从事审计工作、以“审计”命名的审计机构。宋朝的审计制度将人口、户数、垦田、工程、捕盗等纳入审计范围,主要类型为赋税、户口、和籴、常平、禄廪、兵费、转运、库藏、账籍等审计,呈现出政府审计的特色。
明清时期,审计制度继续演变。明朝时期,审计职能主要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承担,他们负责对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清朝时期,审计职能主要由户部和都察院承担,户部负责财政收支的审计,都察院负责对官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
(二)西方的古代审计
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设立“审计官”(logistai),负责审查官员离任时的账目,防止滥用公共资金。公民可通过审计揭露官员腐败,作为政治放逐的依据之一。古罗马时期,审计制度更加完善,设有专门的财务监督机构,负责审查公共资金的收支和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官由元老院任命,核查军团开支、公共工程预算及税收征收,确保国库资金不被挪用。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年)规定官员需提交离任报告,审计违规者可被判罚金或流放。中世纪,西方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也随之发展。在这一时期,审计主要以内部审计的形式出现,服务于封建领主和宗教机构。此外,中世纪还出现了寺院审计、城市审计、行会审计和银行审计等多种形式:
1. 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法典与官僚审计
《查士丁尼法典》(529–534年):明确财务官需对皇帝负责,定期提交账目,违规者可能被割舌或处死。中央设立“审计院”(Sacra Ratione),通过交叉比对地方与中央账簿发现漏洞。
2. 欧洲教会:修道院审计与内部牵制
本笃会规则(6世纪):修道院要求两名修士共同管理账目,一人记录收入,另一人核对支出,形成早期内部牵制思想。13世纪教廷设立“审计官”(Auditor Camerae),审查各地教会税收与地产收益。
3. 意大利城邦:复式记账与商业审计
威尼斯商人(13世纪):卢卡·帕乔利(1494年)在《数学大全》中系统阐述复式记账法,为审计提供技术基础。
热那亚市政审计:1340年成立“审计委员会”,核查市政支出,防止贵族滥用财政。
(三)古代审计的特点
与政治经济紧密结合: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古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审计制度的完善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历代政权体制密切相关,审计机构的设立、废除、分立、合并都受政权体制制约。
注重经济责任监督:从上计制度到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从古罗马的“听证”制度到中世纪的庄园审计,无论中西,都强调对经济责任的监督,以防止滥用职权和财务舞弊,从而确保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官员的廉洁。
古代审计主要以财政监督为主,其目的是确保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官员的廉洁。审计方法相对简单,主要依靠账目审查和实物盘点。尽管如此,这些早期的审计实践为后世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审”字的甲骨文形态初现,到西周“宰夫”执掌稽查之责,再到秦汉上计制度、隋唐比部专职审计,审计行业的起源与发展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审”字从对细密纹理的察辨,升华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深刻诠释了审计“审慎核查、明辨是非”的本质。这一演变过程不仅见证了审计职能的逐步完善,也彰显了其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近现代审计的发展史,揭示审计行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